“死亡地帶”數量不斷增多
10月1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发布了《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该报告称,海洋中"死亡区"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
由於化肥、糞便、污水等排泄入海,為一些藻類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刺激這些海藻的瘋狂生長,加上空氣污染因素,導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區"和"缺氧區",不但魚、蝦、貝類無法在低氧或缺氧狀態下存活,連海草也難以倖存,因此"低氧區"和"缺氧區"又被稱為"死亡區"。
報告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死亡區"的數量和面積一直在擴大。1994年估計全球海洋共有149個"死亡區",但2006年"死亡區"可能已多達200個。最早發現和記錄到的"死亡區"在美國東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羅的海、卡提加特灣、黑海和亞得利亞海東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區"在墨西哥灣,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養料導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區出現在南美、中國、日本、澳大利亞東南部和新西蘭等地區和國家的沿海。海洋"死亡區"對漁業形成了極大的威脅,但如果風能夠將富有營養的水沖走,"死亡區"就可能復活。環境規劃署呼籲沿海國家採取措施控制陸源污染,遏止"死亡區"持續增多的勢頭。
人類對地球破壞 速度前所未有
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認為,這將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現突變,導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毀、海洋出現"死區"。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專家在95個國家進行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過去50年來,人口增加使得人類賴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態系統,包括空氣和水源,受到污染和過度開發。
該機構由45個成員組成的董事局發表的報告指出:"人類的活動已經對地球的自然運規律帶來很大的壓力,地球的生態系統因此未必能養活得了未來的人口。"
報告指出,10%至30%的哺乳動物、鳥類和兩棲動物瀕臨滅絕的邊緣。
這項歷來最大規模的地球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發現:"過去50年來,人類為了取得食物、淨水、木材、纖維和燃料,對生態系統的造成的破壞速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要來得快,破壞面也比任何一個年代來得廣。這使得生物的多樣性承受著無法扭轉的損失。"
報告補充道,從1945年至今,人類開墾為耕地的面積,比18世紀和19世紀開墾的土地加起來還要多。報告說:"未來50年,地表剝蝕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後果。"
整理報告的專家解釋說,生態系統未來的變化可能會造成疾病爆發、非洲大湖區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而成為霍亂散播的溫床。肥料中的氮累積在農田裡,接著再沖刷入海,會導致海藻生長茂盛,從而使得魚兒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火和使得沿海地區因而出現沒有氧氣的"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