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南極
所在位置: 首頁 > 關注南極 > 南極概況南極概況

人類南極探險史

 

 

    南極是地球上最遙遠最孤獨的大陸,也是唯一從來沒有原住民 生活痕跡的大陸,嚴酷的自然環境,長期以來拒人類於千里之外,千萬年來,始終保持了它神秘的形象。這是一個巨大的謎、也是一個巨大的誘惑。數百年來,為了揭開南極的神秘面紗,無數的航海者、探險者、科考者,橫渡大洋,冒著未知的巨大危險,捨生忘死、奔赴南極,上演了一幕幕偉大而壯麗的人類南極探險史。

    (1)歷史追溯

    如前所述,西元150年,希臘學者托勒密就在他繪製的地圖的最南端標注了“未知的南方大陸”。據記載,600-700年間,善於航海的波利尼西亞人,遠航到了波利尼西亞群島的無人島嶼並在此定居,他們中有人可能到達了南極,但他們未能在那裡生存和居住下來,新西蘭東南的奧克蘭群島成為波利尼西亞人那一輪航海征服的最南端的定居點。15世紀,由葡萄牙、西班牙帶頭,進入大航海時代,歐洲船隊在世界各處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交易夥伴,對財富的渴望和對未知世界的嚮往,使一系列探險家在世界各個海洋上都留下了痕跡,而遮蓋南極的神秘面紗,也終於在一次次的探險中,慢慢地掉落了下來。

    15世紀以來的大航海時代和地理大發現時代,是由歐洲人主導的,包括16、17世紀初的西班牙人、17世紀中葉的葡萄牙人、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19世紀的俄國、英國和美國人,和亞洲人和非洲人沒有關係。但每一個故事都像羅生門一樣會有多種講法。雖然近代歷史由西方世界主導了話語權,歐洲人集中只講歐洲人的故事,而掌握了更多話語權的英國人等把他們的故事講得愈發響亮。但實際上,其他文明有過同樣的輝煌期,這也是歷史的事實。比如西元前600年腓尼基人已經繞非洲南端進入了大西洋,達伽瑪不過是反過來走了一遍;北歐移民早就到達過冰島、格陵蘭、加拿大海岸;15世紀初阿拉伯人早就從非洲東岸航行到莫三比克;尤其是15世紀初,世界海洋霸主是中國,鄭和船隊多次來回航行印度、非洲等。前幾年,英國人孟席斯研究成果《1421中國發現世界》出版,就引發了一場爭論。他在書中用了上百條證據來推理證明,1422-1423年間,鄭和船隊中的兩個分船隊曾經航行到了南美,從南德設蘭群島進入布蘭斯菲爾德海峽,並登陸過欺騙島,第一個到達南極的是中國人。在1421年開始的鄭和的第六次航行的記錄中,存在長達四年的時間空白。孟席斯的推論是:洪保的分船隊越過德雷克海峽,登上了南設德蘭群島的冰原,然後沿南緯52度40分的航線來到澳大利亞,而周滿的分船隊在通過麥哲倫海峽後,進入南太平洋,抵達澳大利亞。然後兩個分船隊從澳大利亞北部和西部按不同航線回到中國。雖然很多人認為這不過是一個荒誕的虛構,故事講得很圓滿,但畢竟只是個故事,但事實是:在他們認為中國船隊從未到過的美洲東海岸,確實發現了大量的青花瓷和大型船隻才使用的巨型鐵錨。至今未找到解釋的一個重要情節是:早在麥哲倫開始航海的100年前,好望角和麥哲倫海峽就已經被標注在了一張1428年的葡萄牙王子從威尼斯帶回的來源不明的海圖上,1492年麥哲倫的航行,依靠的就是這張海圖的抄本。在15世紀20年代,全世界還有哪個國家能夠進行此種全球性的海上探險?浩瀚的海洋和浩瀚的時光,湮滅了許多歷史,所有的結論,都未必是終極,有關研究,盡可慢慢做來。此項話題,按下另表不提。

    (2)接近南極

    1520年10月-11月,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帶領5艘75噸-120噸不等的船隊,進行環球航行,從南美洲和火地島之間的海峽穿過,並將這個溝通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雖然最後回到葡萄牙的只有一艘85噸的維多利亞號,出發的280人中只有18人回返,包括麥哲倫在內的其他人都喪命於途中。但他們對火地島的發現,似乎證明了“未知的南方大陸”的存在,火地島就應該是南方大陸的邊界。

    但後來一些其他的航海者發現,證明了火地島並非未知大陸的一角,而只是一個海島。再往南,又是茫茫無邊的大海,並沒有南方大陸的絲毫痕跡。他們中最著名的是德雷克爵士,1578年他為無意闖入火地島以南的海域,並將此命名為德雷克海峽。

    1698年,英國的哈雷曾經組織過一次以研究地球磁極為主要目的的南大西洋科學考察,不過最南只抵達了南緯52度。

    18世紀,各國對“未知的南方大陸”的迷戀越來越濃郁,蘇格蘭地理學家道爾林普甚至推斷,北美殖民地只有幾百萬人,而“未知的南方大陸”上應該由至少5000萬人口和更多的財富。連法王路易十五也打起了發現、佔領和吞併南極大陸的1739年,派出法國航海家讓-巴蒂斯特.夏爾.布維出發,但他只發現了南大西洋南側南緯54度26分、東經3度24分的布維島(順便說兩句:一是該島會移動,100年後挪威考察隊再次登上該島,位置已經西移了2.5公里;二是2004年該島是科幻恐怖電影《異型大戰鐵血戰士》的拍攝地)。

    1772年至1775年間,英國派出著名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前往探尋“未知的南方大陸”,期間三度駛入南極圈, 1773年1月17日,他帶領“決心”號和“冒險”號兩艘獨桅帆船,成為人類首次有記錄進入南極圈者;1774年1月,他率領的“決心號”曾經抵達南緯71度10分、西經106度54分的地域,他們在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中,穿行于眾多冰山之間,整整一個多月,還是杳無陸跡,最後被巨大的冰障擋住去路,只能回頭。他在日記上寫道:“在南極點附近一定存在一塊陸地,那裡是所有南大洋冰塊的來源”。但是他也明白了,即使存在這麼一塊陸地,也絕對不可能是一塊有5000萬人幸福生活著的富饒土地。其實當時他離開南極大陸最近僅240公里。雖然還是與南極大陸失之交臂,不過他確實創造了人類進入南極圈探險的歷史,抵達了18世紀航海家到達過的最南的地方。 

    此後,有1806年英國捕鯨船船長亞伯拉罕.布利斯特從新西蘭出發,發現了奧克蘭群島。1810年,澳大利亞人哈薩伯拉夫發現了更南邊的麥誇利群島。1819年,英國商船威廉.史密斯船長帶領“威廉斯”號,發現了南設德蘭群島。

    (3)發現南極

    1820年是個關鍵的年份,南極的探險發現忽然進入白熱化和爆發式的階段:沙皇俄國海軍軍官別林斯高晉、英國皇家海軍軍官布蘭斯菲爾德、美國人帕爾默船長等分別宣稱他們首先發現了南極。由於當時通訊能力的限制,以及南極太過廣闊的地域,要權威地回答誰是南極真正的第一個發現者,至今還是一個難題。所以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國家中,也是同一問題、不同答案、各自表述。但大部分研究者認同,他們三個人屬於發現南極的第一梯隊。

    俄國認為,俄國探險家法捷依.法捷耶維奇.別林斯高晉海軍中校,帶領兩艘單桅帆船“東方”號和“和平”號,首先發現了南極大陸。他們曾經先後六次穿越南極圈,最南到達南緯69度25分,由於無法穿越浮冰,未能登陸南極,但後來他們到達了彼得一世島和亞歷山大島(當時他以為是南極大陸的一部分,把它命名為亞歷山大一世海岸) ,兩座島嶼的名稱獻給了領導沙皇陛下,沙皇投桃報李,將亞歷山大一世海岸附近的海域命名為別林斯高晉海。俄羅斯的兩個南極科考站的名字,就是以兩艘探險船的名字命名。

    英國認為,皇家海軍的愛德華.布蘭斯菲爾德中校首先發現了南極半島,所以在英國地圖上南極半島一直被標注為格雷厄姆地。到了1964年,英語系國家才同意以南極半島為名,但其北部稱為格雷厄姆地,南部稱為帕爾默地。

    美國認為,美國的納旦尼爾.帕爾默船長,帶領“英雄”號單桅縱帆船,發現了南極半島以及南奧克蘭群島、奧爾良海峽。所以在美國的地圖上,南極半島一直被標注為帕爾默半島。

    美國捕鯨船船長約翰.大衛斯則是記錄中第一位登陸南極半島,也即登陸南極大陸的人,他在1821年2月7日乘“西西利亞”號縱帆船登陸。

    第二梯隊就更加密集了,各種發現絡繹不絕,整個歷史貫穿了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人員以英美法三個國家的人為主。

    1823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威德爾南下到南緯74度15分,發現了威德爾海。打破了庫克船長的紀錄。 

    1831年,英國捕鯨隊船長比斯科率“圖拉”號和“萊夫利”號發現了恩德比地、阿德萊德島和比斯科群島。

    1839年,英國巴勒尼船長帶領兩艘船發現了巴勒尼群島和薩布裡納海岸。

    1840年,法國探險家迪蒙.迪維爾率領兩艘桅艦,將發現的地域和海域分別命名為阿德利海岸和迪維爾海,夫妻陸海交融,十分愉快。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有科學家的樣子,是首位採集了南極大陸岩石標本的人。

    1838-1842年,美國海軍上尉查理斯.威爾克斯對南極洲考察,沿南極海岸航行2400公里,成為觀察到南極海岸線最長的探險家,為證明南極洲是一整塊大陸而非一個群島提供了有利證據。東經100度到105度的大片廣闊的陸地後來被命名為威爾克斯地。

    1839-1843年,英國人詹姆斯.克拉克.羅斯率“幽冥”號和“恐怖”號,進行三次南極探險航行,創造了南緯78度11分的新的紀錄,並發現了維多利亞地、羅斯海、阿代爾角、羅斯冰障、3795米高的活火山埃裡伯斯峰等。

    在之後的第三梯隊中,其他國家的人員也紛紛參與進來了。

    1892年,挪威捕鯨船船長拉森發現了格雷厄姆地一帶的的大片陸地,並在西摩島上發現了化石,這是首次在南極區域發現化石。

    1895年,挪威人的“南極洲”號捕鯨船在克裡斯滕森船長率領下登陸阿代爾角,其中的 E.博克格雷溫克成為第一支在南極大陸過冬的英國探險隊的領隊。同時,他也是坐雪橇深入內陸而到達78°50′S處的第一人,再一次創造了新的人類到達的最南紀錄。

    1898年,熱爾拉什領導比利時探險隊,乘坐“比利時”號到達了南緯7l°30′,他們被浮冰圍困了13個月,成為首次在南極地區過冬的探險船。南極地名中有熱爾拉什山、熱爾拉什海峽和熱爾拉什角。

    1899年,葛瑞維科帶領的“穿越南極號”沿羅斯走過的道路,成功闖入羅斯海的浮冰區,並攀越羅斯冰障,打開了進入南行通道。

    1901-1904年,瑞典地理學家努登舍爾德的帶領探險隊乘坐“南極號”遠征南極,在南極半島東岸獲得很多科考發現,後南極號受困沉沒,探險隊員在保萊特島上度過了避難時光,後被阿根廷人救出。

    1901年,英國斯科特上尉領導的探險隊,乘坐雪橇抵達南緯82°7′、西經163°30′處,創下了新的紀錄,並完成了一系列的科學觀測工作。

    190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德里加爾斯基首次率領德國探險隊發現了威廉二世地。

    1904年,蘇格蘭自然學家布魯斯率領蘇格蘭探險隊發現了科茨第。

    1909-1910年,英國探險家沙爾科對南極半島西部進行考察,發現了沙爾科島。

    1909年1月9日,英國人沙克爾頓領導的探險隊抵達了南緯88°23′、西經162°處,找到了通往南極點的路線,並且創造了離南極點只有180公里的最南的記錄。其北進分隊中的莫森、大衛斯和麥凱首次到達當時的南磁極。

    1911年,德國探險家菲爾希納的乘坐“德國”號首先到達威德爾海探險,發現了盧依波德海岸和費爾希納冰架。

    1911-1914年,道格拉斯.莫森率領探險隊考察東南極大陸,他在同伴全部遇難後獨自生存下來的故事,被拍成電影《Mawson,life and death in Antarctica》。

    1910年-1912年,日本的白瀨矗中尉領導的探險隊,從日本遠赴南極,到達了羅斯海和愛德華七世地,他最遠抵達了南緯80度05分的地方。1961年羅斯冰架東北邊海岸被命名為白瀨海岸。

    (4)角逐極點

    1911年,最關鍵的時刻到來了:挪威的阿蒙森、英國的斯科特,兩個種子隊,當然還有其它一些非種子隊,開始最後角逐誰是首先到達南極極點的人,後面的故事是大多數人曾經聽說過的,雖然細節未必廣為人知。

    阿蒙森(Ronald Amundsen),挪威探險家,他原來的主打專業是北極,由於皮爾裡於1909年4月6日到達了北極點,所以臨時轉戰南極。但是他的轉型極其成功。南極地區有阿蒙森海、阿蒙森山、阿蒙森冰川作為對他的敬意。斯科特(Robert Scott),英國探險家,同樣,南極地區有斯科特山、斯科特冰川、斯科特島作為對他的紀念。美國人的阿阿蒙森-斯科特科學考察站,更是一下子紀念了兩位,效率更高

    阿蒙森曾經參加1898年熱爾拉什領導的比利時隊的南極探險,斯科特曾經領導1901年的南極探險,他們都有一次南極經驗,但斯科特是領導者、阿蒙森是參與者,斯科特勝出;當時英國國力強盛,是南極探險大舞臺的主角演員,而挪威當時只是小國一個,斯科特勝出;英國人計畫衝刺南極極點已經多年,而挪威人屬於臨時起意,準備時間有限,斯科特再次勝出。而且兩支探險隊的衝刺人員相似,都是5人;出發時間相似,都是1911年春天。但是,在這樣貌似懸殊的輸贏盤面下,實際結果卻完全逆轉。挪威隊全勝,無一折損,往返輕鬆順利,整個行程流暢得像一幕喜劇;英國隊全敗,全員死亡,一路意外不斷,整個行程苦難得如一幕悲劇。

    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一行5人、52頭愛斯基摩犬,開始了前往南極點的遠征,經歷風雪、攀越冰崖、穿越冰縫,12月7日他們穿過沙克爾頓創造的南緯88°23′的記錄處,1912年12月14日抵達南極點,他們在南極點設立營地,進行太陽觀測,確定出極點的準確位置,壘起石頭,插上雪橇和挪威國旗作為標記,3天后回撤,他們來程55天,回程更快僅39天,1912年1月25日,一行5人和剩下的11只愛斯基摩犬順利回返出發點的過冬基地。

    1911年 l1月1日,斯科特一行5人在支援隊的陪同下,離開麥克默多海峽,向南極點進發。他們所帶的西伯利亞矮種馬無法在軟雪中行走,三輛履帶式拖拉機也很快成了一堆廢鐵,只好靠人拉雪橇來運補給品。直到1月9日他們才到達沙克爾頓創造的南緯88°23′點,然後,在阿蒙森到達南極點之後的第三十五天后,即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一行抵達南極點。他們在極點住了兩天,重新確定南極點的位置,測得結果與阿蒙森確定的南極點隻差幾百米,1月18日他們踏上歸程,卻發現補給點燃油流失、食物不足,經歷一路的疲憊、病痛和饑餓之後,他們被暴風雪圍困,全體人員全部遇難,其最後行程的記載日期是1912年3月29日。那時,阿蒙森正在澳大利亞進行巡迴演講。

    其中兩支隊伍的勝敗原因,天時、地利、人和三個緯度,各占了多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此後自有無數的分析、評論、感慨,在此按下不提。

    (5)航空探險

    飛機為南極的探險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1911年,澳大利亞的莫森就試圖使用飛機進行探險,他將飛機運到了南極,裝配完畢,準備飛行時,機翼卻掉了下來。壞消息是他只能放棄了飛行計畫,好消息是機翼掉下來是在飛起來之前而非之後。

    休伯特.威爾金斯爵士是第一個駕機在南極探險的人。1928年l1月26日,他從迪塞普申島起飛,沿著南極洲半島一直飛抵南緯70°處,進行了長距離的空中觀測和航空攝影。

    1929年11月18-19日,美國的伯德將軍駕機首次飛入南極大陸內部,一直抵達南極高原,飛越南極點,從羅斯陸地起飛到南極點來回,僅用了15個小時51分鐘。伯德從飛機上拍攝了大約9萬平方公里的區域。美國後來一度提出對西經150°以西大片陸地的領土要求,就是基於此次飛行中的發現。

    1935年,美國的林肯.埃爾斯沃思完成了首次橫越南極大陸的飛行,他從南極半島頂端的鄧迪島起飛,直達惠爾灣東南,航程長達3700公里,先後著陸四次。埃爾斯沃思的探險,證實了飛機可以在南極大陸進行多種項目的考察作業,並可代替長距離的雪橇旅行考察。

    1936年2月4日,挪威探險家克裡斯騰森的夫人參加了航空探險,發現了3600公里長的南極海岸線,航空測量了8萬平方公里的南極大陸。這是女性首次參加南極航空探險。當然,她也是首位登上南極大陸的女性。

    1938-1939年,由裡徹領導的德國探險隊飛入毛德皇后地,他共飛行1.2萬公里,每隔25公里投下一面德國國旗,並將東經21°與西經12°之間新發現的陸地繪製成圖。 

   1939一1941年,由伯德率領的美國南極勤務隊,從事了大量空中勘察。他們在在斯托甯頓島建立了東基地,在惠爾灣建立了西基地,分別從東西基地進行遠距離的航空測量。

   1946-1948年,龍尼南極考察探險隊的3架飛機在南極飛行了346小時,拍攝了1.4萬張航空照片,新發現了十三個地區,證實了南極洲確為一完整的大陸。他在威德爾海南部發現的高地,排除了此前“大陸在此為海峽所分”的說法。